最近讀了《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》一書,想跟大家分享讀后感。
我是做營銷工作的,經常需要出差。有一天,當我上氣不接下氣地趕上最早的一班列車,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座位時,一位年過八旬的老大爺已經坐在那里。
“大爺,您不是這個座位的票吧?”
“嗯,走得急,買的站票。趕上哪個就坐哪個吧。”
“大爺,您到哪兒下車啊?”
“沒多遠,常州。運氣不錯,車都快開了,這個位上還沒人。”
我欲言又止,默默地離開,就讓大爺安心地坐著吧。人性中蘊藏著這樣柔軟而有力量的情愫——善良,可以讓彼此缺乏信任的陌生人放下心中的戒備。正如羅佐夫所說的那樣:“感人肺腑的人類善良暖流,能醫治心靈和肉體的創傷”。但善良是一種良知、一種本性,它立足于道德之上。曾經,傻乎乎的我以為善良就是一切為別人著想,自己可以受委屈,受誤解,然后,最終對方都會理解你甚至被你感動。而事實有時并非如此。沒有底線的善良、寬容、退讓,其實是縱容,會讓對方得寸進尺,最后把自己逼到墻角。
每個人都有一顆成人之美的心,但是太過在乎別人的感受,就會讓我們失去原則,無底線地向身邊的人和事妥協;到最后我們也會開始討厭太過殷切地關心他人的自己。
一直以來,社會只教我們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,做一個堅強的好人,卻從來沒有人教我們:跌倒時,怎樣跌得有尊嚴?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,怎樣清洗傷口?內心淌血,又拿什么來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?所以,給予別人幫助之前,要想保護好自己更重要。
雖然在平時交往的過程中很多話事先說出來不太好聽,但可以讓我們的交往回歸理性,消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失望和憤怒。在能力范圍內,你可以伸一把手;超出范圍的也要果斷拒絕。這是一種對風險邊界和責任邊界的確認,沒有人應該為了成全別人的欲望而委屈求全。
記得這么句話:一個自小缺少愛的人最容易“善良”,也最容易上當。因為只要人家對她有一點點兒好,她就心甘情愿地以命相許。你怎樣對別人,決定了別人怎樣對你,如果我的生死苦樂被你踐踏,那么你的生死苦樂也與我無關。只是善良的人做不到,做不到把一切都漠視,只有把傷痛深埋,自己一個人在痛苦的邊緣徘徊。
有時候,我們要對自己狠一點,不能縱容自己的傷心失望。有時候,我們要寬容,但切勿縱容,要學會說“不”。可以寬恕,但不能忘記。傷害你的人從來不是為了幫助你成長,真正讓你成長的是你的經歷。經歷本身沒有特殊意義,讓它變得有意義的是你的堅強。《萬物簡史》中有段很好的話: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,做自己的上帝。很多有益的,甚至自己喜歡的事情(不包括違法的),自己喜歡就好,“只要熱愛就已足夠”。
就算全世界都否定你,你也不可以否定自己,不被別人的言行左右,才能開始做自己的主人。有時候,你不逼自己一把,你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。不要害怕改變,不要害怕嘗試,人生不只一種活法。你所需要的,只不過是邁出第一步,真正認識自我,重建自我價值感。
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都要自己過,都要獨自去完成功課。因為經歷,所以懂得。愿天下所有不懂和懂得的人,成長不止,善良依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