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秋來了,稻子熟了。秋天的田野,是最好的“收獲”地。
一望無際的田野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格外靈動,一株株飽滿的稻穗充滿著喜悅的笑容隨風搖曳,一粒粒小白胖子正躲在其中等待綻放。
瞧,那里有個人,他是誰?原來是我們家吳先生啊!趁著周末空閑時間回自留地里收割稻子。見我來了,他開啟了現場指導。
“你知道割稻子是彎腰好還是蹲著好嗎?”他拋出一個問題。
“你知道為什么割稻子時大多都要留15厘米稻桿在田里嗎?”他又拋出一個問題。
“隨著腳步移動 ,手與鐮刀的配合,彎腰割稻是一種非常有效率的行為。而像我這樣蹲著割稻完全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,長時間彎腰會致腰部疼痛。咱們家田地較小,使用收割機并不劃算,現在還是采用人工收稻。”他頓了頓神,迅速割了捆稻子平放在旁邊的稻桿上。“你來看,我們把收割好的稻子放上來,底下因為有稻桿的支撐所以形成一個個小空間,這樣風陣陣灌入其中,稻子曬干的速度就會比直接放田地上快些。這就是割稻子為什么要留15厘米稻桿。”勤勞的吳先生自信地向我眨了眨眼。
我十分羨慕吳先生這種在大自然里長大的青年,無論是花還是草又或是農作物,他一眼便能分辨,繼而從下籽講到結果。
在女兒小丸子三歲的時候,我還在扭捏泥土是否“干凈”時,她便被吳先生“扔”到了田里拔蘿卜,一手拎起一個小蘿卜,一邊小嘴唱歌謠,好不歡樂!當她四歲時,幼兒園里教了首兒歌——《秋天的畫報》,“黃澄澄的梨,紅通通的果……”,她舉著五彩風車迎著風奔跑,“亮晶晶的葡萄,風婆婆把我們吹進果林……”,風車轉啊轉,轉啊轉,樹葉隨著風與她一起搖曳。現在她五歲了,坐在小土堆上,一邊搖頭晃腦吃著棒棒糖,一邊用手里的畫筆描繪著心中最美的田園風景。
吳先生侃侃而談時,我與女兒就聽著;他親身實踐時,我倆就陪著。休息時,一家三口相互依靠著坐在田壟上,享受著豐收的喜悅,一起唱著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。喜動的小丸子又跑向遠方,望著女兒,吳先生眼里盡是溫柔與笑意,最美的時光,不過如此吧。秋天的田野,我們收獲的是知識、快樂、和睦,更是我們漫長歲月里最重要的陪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