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一位極其注重節日飲食文化的媽媽。從年夜飯上的炸圓子到正月十五的元宵;從清明節的青團到端午的粽子、綠豆糕;從中秋的石榴、月餅到臘月的臘八粥;甚至冬至也會要求我們吃鴨肉和南瓜粑粑,她堅持認為在某些特殊時刻吃下這些東西,能夠納福迎祥、強身健體。
由于從小就不愛吃過于甜或膩的食物,媽媽準備食物時候多少缺了點興致。近幾年,奶奶年事已高,姨娘工作繁忙,媽媽便攬下了炸圓子、包粽子這些活。自此,每到這些節日,媽媽更多了一份任務感。這種情況,在我有了兒子后發生了變化。
前幾日,媽媽就開始張羅買糯米和粽葉了,又早早囑咐爸爸把時間空閑出來包粽子,忙前忙后不亦樂乎。今年的粽子與往年不同的是多了一批迷你小粽子,像嬰兒的拳頭一般大小,半米半肉,十分小巧可愛,這是兒子的“專享品”。
去年,一歲半的兒子對粽子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,爸媽很是驚喜,礙于他太小了,糯米又不易消化,不敢給他吃太多,而今年就要卯著勁準備了。淘米、泡米、煮粽葉、腌肉、備繩子,包好后將粽子放入高壓鍋煮上半個時辰就可以開吃了。今年的米泡得更軟,粽葉也洗的格外仔細,肉也不像往年那么咸膩,媽媽張口閉口地開心念叨著:“我家寶寶喜歡吃粽子,真不錯哩。”粽子煮好后,媽媽會送一些給街坊鄰居嘗嘗,外孫的喜愛給了她無限的自信,逢人便說:“粽子好吃得很,我家寶寶可愛吃了!”
端午節除了粽子,艾草也是個主角。我的孩子出生至今沒怎么生病,媽媽會自豪地說:那是因為寶寶剛出生時她堅持煮艾葉水給他洗澡的原因,今年要我也拿艾葉水給他洗洗,美名其曰:驅寒避暑、祛病消災,對此,我也只能笑著說“遵命”。
隨著工作、成家、生子,慢慢發現爸媽也沒有那么喜歡吃圓子、粽子,只是他們覺得中華五千年文化燦如瑰寶,流傳下來的傳統一定是有原因的,甚至相信它們附帶了特殊功效,給孩子試試總是沒錯的。他們一邊無條件的信任并傳承著中華文化,一邊又想將這些最好的都給子女們,我們丁點的喜愛就能換取他們無限的滿足和動力。
“流光容易把人拋,紅了櫻桃,綠了芭蕉。”一年又一年的端午,一鍋又一鍋的粽子,媽媽成了奶奶,女兒也成了媽媽,多年以后,我想我也會擒著麻線慢慢地包著粽子,等著我的孩子們回家。
一枚枚小小的粽子,千絲萬縷的情思,粽情繾綣,兒孫繞膝,這就是天倫之樂吧。